close

經文:□「不要為作惡的,心懷不平,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,生出嫉妒。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,又如青菜快要枯乾。你當倚靠 耶和華而行善;住在地上,以祂的信實為糧。又要以 耶和華為樂,祂就將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。當將你的事交託 耶和華,並倚靠祂,祂就必成全。祂要使你的公義,如光發出,使你的公平,明如正午。你當默然倚靠 耶和華,耐性等候祂;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,和那惡謀成就的,心懷不平。當止住怒氣,離棄忿怒;不要心懷不平,以致作惡。因為作惡的,必被剪除;惟有等候 耶和華的,必承受地土。」(詩卅七:19

經文:□「我要時時稱頌 耶和華;讚美祂的話必常在我口中。我的心必因 耶和華誇耀;謙卑人聽見,就要喜樂。你們和我當稱 耶和華為大,一同高舉祂的名。」(詩卅四:13

經文:□「你們要給人,就必有給你們的;並且用十足的升斗,連搖帶按,上尖下流的,倒在你們懷裏;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,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。」(路六:38

 

引言:□律法和律法主義是不一樣的,神頒佈律法是好的,我們每個人都要遵行 神的話語,可是,卻沒有一個人能靠著自己來遵行,就像「十誡」,從小到大,有誰沒有犯過「十誡」?

一、靠著 耶穌勝過罪:

當文士、法利賽人故意找來一位行淫的婦人,問 耶穌該如何處置時,耶穌對他們說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(約八:7b)於是眾人一個一個退去。耶穌轉身對婦人說:「我也不定你的罪。去吧,從此不要再犯罪了!」(約八:11)這就是「恩典」的福音。

神頒佈律法讓我們知道,我們是個罪人,因此需要 神的救恩,人不是靠著律法稱義,而是靠著耶穌稱義。但是,不能因為沒有人能守住律法,眾人就可以犯罪,信耶穌後,因著聖靈內住在心裡,使人靠著耶穌勝過這些罪,這就是 神的恩典。

當時的文士、法利賽人被稱「假冒為善」、「律法主義」的人,他們用心遵守誡命,卻只計較在枝微末節的事上。例如,神說要守安息日,文士、法利賽人就多加解釋了三百多條,有人問:「走路算不算?」走路也是作工。於是,文士、法利賽人訂出規矩,從耶路撒冷到聖殿可以走二千肘(就是九百公尺)。比方說,我住光復北路,走到教會會超過這個規定,我必須探聽誰家離教會比較近,可以讓我借住一下,走不到九百公尺就不犯法。但,這卻不是 神的心意。

神只是很簡單的規定。這就是當耶穌在安息日治病,文士、法利賽人並沒有因著有大先知興起而覺得歡呼,只著墨在祂犯了安息日。上帝設立律法的目的是為了愛人、保護人,人們卻把律法變成定罪的工具,耶穌嚴厲指責文士、法利賽人太過看重小規條,成為傳福音很大的攔阻。

一般而言,夫妻爭吵的通常只是小事,很多人都忘了吵過些什麼?重要的是,夫妻要彼此相愛,但我們常常會忘記;教孩子的目的不是天天指正、管教,而是幫助他成長,且在愛的關係中。律法主義使人成為一個專門挑毛病的人,而破壞了彼此的關係。很多父母在孩子回家時,先問:「功課怎麼樣?」正確來說,應該先表達關心,例如「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?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?」,當你這麼問,孩子會感受到接納與愛,自然願意告訴父母遭遇到的困難和心情。

律法主義只看重結果,恩典卻看重過程。如果你是個不快樂的基督徒,代表生命出了問題,就像你喝下糖水,一定覺得很甜,苦水再淡還是苦水。聖經提到:「泉源從一個眼裏能發出甜苦兩樣的水嗎?」(雅三:11)快樂是從內心裡湧出來的,問問自己「你的婚姻快樂嗎?」「你的孩子快樂嗎?」

 

二、做的「比對更多」:

我家老三上幼稚園時,園長請了一些人作見證,有個弟兄說:「為什麼把孩子送到這個幼稚園來?」他只問孩子一句話:「你上學快樂嗎?」如果孩子不快樂,即使老師教得再好都沒有意義,快樂童年就不見了。快樂是個基礎,神要我們快樂,如果我們每天憂憂愁愁地,聖靈會感到憂傷。

上帝應許要幫助我們,解決一切的困難,在神沒有難成的事!很多時候,我們遇見難處,卻沒有求問神,希望今天的講道能幫助大家,不但脫離律法主義的捆綁,更成為有恩典、快樂的人。如果你以恩典待人,家庭會改變,婚姻會改變。

律法主義常常落在對錯的觀念中,神的恩典是要我們勝過對錯,基督徒要做的「比對更多」,神頒佈律法是為了保護我們,目的要我們常常親近主、愛主,如果你沒有過禱告生活,就不容易做正確的決定,生活上會軟弱、犯罪。律法的功能只是叫人「知罪」,卻不能讓人「不犯罪」。

神頒佈律法是好的,但罪人碰到律法就產生不好的結果,甚至引誘人要犯罪。有個小女孩,父母告誡她不要去池塘玩!有一天,她去了,裙子全濕透,父母教訓她:「已經叫妳不要去了,怎麼還去呢?」她說:「你講了以後,好像有股力量,一直把我拉向池塘。」罪對罪人是有吸引力的,有的基督徒還覺得自己信主太早,沒有機會犯下一些罪,這是謊言。

有人說:「世上有兩大癌症。一是身體上的癌症,另外一種指心靈上的癌症——憂鬱症。」前不久新聞提到:有錢的人幾乎過得不快樂。我牧會這麼多年,發現有錢人的防衛心特別強,很擔心別人來借錢。我們只有靠著主,才能擁有真正的喜樂,聖經提到:「要常常喜樂。不住的禱告。凡事謝恩;因為這是 神在 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(帖前五:1618)一個不喜樂的人通常比較缺少感恩的心,有次我買手電筒,因為店家幾乎都關門了,我到了比較貴的那一家,我對老闆振示東西太貴,他卻說:「你應該謝謝我,我提供這麼好的服務,別的店都關了,我給予顧客方便及服務。」當然我應該有感恩的態度,老闆也應該感恩,謝謝我提供他賺錢的機會,彼此都要感恩。

 

三、不要發怨言:

如果心中存著感恩的心,會覺得日子是快樂的。常常感謝 神,給你這麼好的配偶,夫妻之間只要一開始埋怨,就會有爭執。我常看見很多做先生的,坐到餐桌上稍稍埋怨菜色,太太就會臉色一沈,埋怨就像螺絲釘,可以把車胎刺破。如果常埋怨,生命會像漏了氣一樣,使人失去快樂。在言語上,無論對任何人、任何事都要心存感謝,我哥哥是個很節省的人,但他買東西從不跟人講價,他覺得讓人多賺一些,也沒什麼不好。以色列人在曠野沒有犯下什麼大罪,就是愛發怨言,沒水喝就埋怨摩西、亞倫,因著埋怨的緣故,他們無法進入迦南美地,失去 神的祝福,如果你想得著祝福,進入迦南美地,試著從言語上開始改變,開始講感謝的話,你整個人會改變、家庭也會改變。

記得我當兵時當預官,上級交待我板起臉來開罵,給新兵下馬威,一開始是裝的,但是愈罵愈順口,不久,我就病倒了,查不出病因,我老是感到頭昏,於是體會到,人不適合板著臉過日子,應該開開心心度過每一天。當你有負面想法時,魔鬼已經進入你裡面了,讓你無法感受到 神的同在。魔鬼很狡詐,透過很多不滿與你同在,使你產生更多的不滿。

如何能過一個喜樂的生活?神要更新我們的眼目,常常感謝,不埋怨、不怪罪、不批評、不論斷,並且常講祝福、鼓勵的話,生命要豐富,要學習存款,存進鼓勵與讚美。你多久沒有給你的孩子存款了?

我常鼓勵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要常練習,每天要三次鼓勵、讚美。配偶天天為對方存款,父母天天為孩子存款,這種存款比為孩子預備動產、不動產更有效。鄺牧師教導我們跟人互動採「鼓勵,再指正」的原則,先講三個鼓勵,再講一個缺點,這並不容易,我們老是容易先看到三個缺點。

威爾斯大復興時,很多工人信主,以前他們常說粗話罵驢子、馬,牲畜就會聽話,信主悔改後,粗話說不出口,叫不動牲畜,驢、馬大罷工。記得以前學開車,我帶教練信主,他講話前,習慣先吐一口檳榔,再講三字經,我沒有特別教導他怎麼講話,他信主後,既不吃檳榔也不講三字經。

「總而言之,你們都要同心,彼此體恤,相愛如弟兄,存慈憐謙卑的心。不以惡報惡,以辱罵還辱罵,倒要祝福;因你們是為此蒙召,好叫你們承受福氣。因為經上說,人若愛生命,願享美福,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,嘴唇不說詭詐的話。也要離惡行善,尋求和睦,一心追趕。」(彼前三:811

 

四、學習先撒種:

我深深體會所有消極負面的言語,都跟惡言有關。當年以色列探子向百姓報惡信,說:「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,是吞喫居民之地,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,都身量高大。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,就是偉人,他們是偉人的後裔,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、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。」(民十三:3233)以現代眼光來看,探子說的是實情,不過誇張了些,但神很不喜悅我們講消極的話,所以「這些報惡信的人,都遭瘟疫,死在 耶和華面前。」(民十四:37)大衛在苦難中成長,卻最會寫讚美詩,詩篇提到「我要時時稱頌 耶和華;讚美祂的話必常在我口中。我的心必因 耶和華誇耀;謙卑人聽見,就要喜樂。你們和我當稱 耶和華為大,一同高舉祂的名。」(詩卅四:13

約爾‧奧斯汀牧師的教會很復興,他的講道大多教導會友「如何讚美 神?」、「如何有積極正面的思想?」,在富裕的社會,大家普遍不快樂。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不快樂,反而貧苦過日子的孩子很上進,因為他什麼都沒有,對於任何資源都懂得感謝。上帝要我們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,不要只是一直抓,而是學習先撒種。主耶穌教導:「你們要給人,就必有給你們的;並且用十足的升斗,連搖帶按,上尖下流的,倒在你們懷裏;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,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。」(路六:38)「好施捨的,必得豐裕;滋潤人的,必得滋潤。」(箴十一:25

 

結論:神的旨意就是要我們成為一個喜樂的人、成為給的人,我們不但要傳福音,更要學習關懷別人,求主更新我們的舊皮袋,成為別人的祝福與幫助。

思想問題:

一、做 神的兒女,從成為一個喜樂的基督徒開始!每天靠主喜樂,每天為每一個臨到我們的事來讚美神,你喜樂嗎?

二、如何勝過律法主義的捆綁?你如何從批評埋怨苦毒中走出來?勝過是非對錯?學習去給去付出?去關心去愛別人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ewhopecc 的頭像
    newhopecc

    新希望浸信會

    newhope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